开春以来,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鸿浩育苗种植基地一片繁忙。在育苗大棚内,水稻育苗播种机飞速运转,短短几秒就能完成一块育苗盘的播种,工人们分工有序,铺土、撒种、覆土,随后一盘盘育苗被整齐摆放在苗床上,静待秧苗萌发。这热火朝天的景象,正是田东县科技赋能春耕生产的生动写照。
智能农机成春耕生产主力。鸿浩育苗种植基地负责人何永根介绍:“借助水稻育苗播种机,我们一天能播种2000斤水稻种子,足够供应400亩大田,效率是以往的数倍,而且仅需8人配合。”据悉,该基地总面积330多亩,采用全自动播种机和无人机作业喷药、大棚工厂化育苗,省时省力又高效。此外,基地还通过“供销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每年带动周边村屯种植水稻9000多亩。为保障春耕生产,田东县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协助农机手保养、检修和调试各类农机具,储备充足的农机具及零配件,从农机下田、翻土到播种,全程指导群众,确保春耕顺利推进。目前,该县710多台(套)农机活跃在田间,完成秧田准备3290亩,犁耙田7800亩,种子浸播12.61万公斤。在田东县南华糖业有限公司的甘蔗承包基地,8辆翻土机、碎泥机与甘蔗种植机协同作业,开垄、施肥、下种、覆膜一气呵成。技术管理人员张国营说:“400亩空地,8台机器6天就能完成种植,预计每亩产量6—8吨以上。”
无人机化身“空中尖兵”。在田东的农田上空,无人机频繁穿梭,成为春耕的得力助手。它不仅能进行播种、施肥、喷药和病虫害防治,效率远超人工,还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为精准作业提供依据,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目前,该县有26家合作社开展农机、植保、土肥等社会化服务,从业人员达150人。他们将先进的生产要素引入小农户生产,实现节本增效。广西田东县萍江农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杨江表示:“传统人工施肥一天仅能完成5亩左右,植保无人机一天可施肥500亩以上,且施肥均匀,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智慧灌溉成春耕“法宝”。田东县大力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田间铺设的贴片式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精准地将水和肥送达作物根部。相较于传统的“大水漫灌”和“凭经验撒肥”的模式,这种模式能节约水肥30%以上。目前,该县已推广节水农业技术23.6万亩,其中水肥一体化面积达4.8万亩。如:祥周镇中平村、百渡村的数字农场实行数字化精准管理。数字农场的场长黄成允介绍:“1000亩的数字农场,春夏季种大豆玉米,秋冬季种香葱,采用‘微喷灌—水肥一体智能自动喷淋’,坐在屋里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监控作物生长,完成喷灌水、施肥和施药。”
科技全方位护航春耕。田东县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设备,选派30余名技术人员组成7个工作组,奔赴该县10个乡镇,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春耕。他们为农户提供主导品种和技术服务,依托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智慧农机调度等数字化手段,提升田管作业效率。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开展室内或田间培训155次,培训6310人次,深入田间指导908人次,印发相关技术资料3290多份,确保技术到田、要领到人。今年,该县春种农作物初步计划面积45.57万亩,比去年略增,其中水稻9.63万亩、蔬菜4.85万亩、玉米8.78万亩、甘蔗19.07万亩。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