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清晨,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的万亩稻田里,饱满低垂的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光芒,微风拂过,层层稻浪翻涌,宛如一幅壮阔的丰收画卷在桂北大地上徐徐铺展。随着第一台联合收割机轰鸣着驶入该镇铁匠村田间,临桂区28.6万亩早稻收割正式拉开帷幕,奏响了夏粮丰收的铿锵乐章。
在铁匠村田野间,多台收割机正穿梭作业,履带在泥水中压出规整的痕迹,切割器飞速旋转,将成片稻秆收入“囊中”。脱粒滚筒高速运转的轰鸣声中,金灿灿的稻谷如瀑布般从出料口倾泻而出,瞬间填满一个个尼龙袋,秸秆则被粉碎成细碎的草屑均匀抛洒还田。
种植户秦桂生戴着草帽站在田埂上,看着在自家16亩稻田里穿梭的“铁牛”,脸上笑出了深深的褶皱:“以前全家老小忙一周的活儿,现在机械半天就搞定!接下来,我得赶紧抢种晚稻,争取粮食收入翻一番。”
不远处,来自河南、安徽等地的“铁稻客”分散在田埂上,有的在调试作业机械,有的在加紧收割,一辆辆农机车奔跑在金色稻浪中,成为金色田野上跃动的音符。
“今年临桂区早稻预计总产量10.8万吨,同比增产5000吨。”临桂区农业农村局粮油生产技术推广股股长邱志明介绍。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凝聚着临桂区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坚实步伐。近年来,该区紧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主线,创新推行“村社共营,众户联耕”模式,通过村级合作社统筹土地、统一技术标准,将分散的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同时,构建“田长+网格员+专职巡田员”立体化监管网络,通过卫星遥感图斑监测与地面常态化巡查相结合,让每一寸耕地都处于动态监管之下。自2019年以来,临桂区累计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67个,新增耕地550.27公顷、水田1079.4公顷,一块块“巴掌田”变成“吨粮田”。
临桂区还制定出台稳粮强农“政策包”,对采用增密增穗技术达到粮油单产提升标准的田地,每亩额外奖励200元。在农机补贴政策激励下,该区2024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3.19%。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