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雨水节气刚过,桂中大地细雨霏霏,春寒中透着生机。正值“春雨贵如油”的农时,当地万亩蔗田已机声隆隆——大型拖拉机翻犁土地,无人种植机精准播种,无人机低空喷洒药剂,一幅“科技春耕图”跃然眼前。这一天,来宾市以“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在春耕关键期为甘蔗产业现代化按下“快进键”。
甘蔗机械化种植现场
记者来到兴宾区凤凰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只见农机手余才库跳上大马力拖拉机,操纵杆一推,铁犁便深深扎入土壤,翻起层层泥浪。旋耕犁紧随其后将泥土整平如毯。“机械化整地效率是人工的数倍,一台机器一天能完成30多亩作业,过去20人干一天的活儿,现在两台机器几小时就搞定!”余才库抹去额头的汗水,话语中透着自豪。
甘蔗机械化种植现场
土地平整后,无人驾驶甘蔗种植机缓缓驶入田间,开行、播种、施肥、盖土、覆膜五道工序一气呵成,蔗行笔直如线。空中,大型无人机嗡鸣盘旋,均匀喷洒药剂防治病虫害。从犁地到管护,机械化“一条龙”作业让甘蔗种植焕发科技魅力,传统农事正被重新定义。“一亩地20分钟左右就能种完,每亩成本节省200元!”余才库算起经济账。
甘蔗机械化种植现场
更深远的变化藏在土地深处。通过深耕深松技术,土壤耕作层加深至40厘米以上,保水保肥能力明显增强;水肥一体化系统让甘蔗“渴了喝水、饿了施肥”,出苗率大幅提升。“我们与气象部门、农科院联动,使用大数据指导农时,确保管护工作科学高效。”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农务科技术员胡水凤说道。
作为全国重要糖料蔗生产基地,来宾市2024年甘蔗种植面积达182.12万亩,如何破解“甜蜜事业”的劳动力困局?该市以全程机械化破题——2024/2025榨季以来,全市已组织1500多人次、4万多台(套)拖拉机、甘蔗联合收割机、甘蔗种植机等农机具投入甘蔗生产,全市甘蔗机耕、机种、机收作业面积达到36万多亩,较去年同期机收蔗量激增39万吨。
甘蔗机械化种植现场
智慧农机不仅解放人力,更重塑生产模式。凤凰镇建成5个连片机收基地和9个分步式机收除杂点,探索“制糖企业+蔗叶利用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2024/2025年榨季收储蔗叶1.85万吨,实现“一根甘蔗吃干用尽”。凤凰镇人民政府副书记、镇长刘杰表示:“机械化释放出的劳动力,有的进入糖厂成为产业工人,有的转型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形成‘离土不离乡’的新就业形态。”
推动甘蔗产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离不开政策精准发力。“来宾去年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74%,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88个百分点。”来宾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韦壮列出一组硬核数据:1.53亿元糖料蔗作业补贴、5333.60万元购机补贴落地,5个500亩以上的甘蔗高效机收示范基地、95个除杂点建成,构成从政策到基础设施的全链条支撑。
凤凰镇甘蔗脱毒种苗加工厂里的蔗种经过组培脱毒处理后,正被源源不断送往田间。“脱毒组培苗抗病性强,病虫害少,不仅产量高、糖分足,还大大降低农民的管护难度,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来宾市农科院果蔬所所长、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站长杨祖丽介绍,全市脱毒种苗覆盖率超80%,桂柳05136等优质品种占四成,30万亩年供种能力托起“从实验室到农田”的良种闭环。杨祖丽坦言:“良种配良法,中国碗装中国糖的底气更足了。”此刻,实验室的组培瓶中,数百万株脱毒种苗正在无菌环境中静静生长,它们将在下一个春天扎根田野,续写“科技兴蔗”的故事。
良种配良法,甘蔗“一种多收”成为现实。在基地,蔗农韦大叔说:“过去自留种三年就得翻种,现在脱毒苗可连收六年,亩产稳定在7吨以上!”目前,来宾建成国家区域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2.19万亩,建成脱毒组培苗中心1个,建设脱毒种茎加工厂13个,推动甘蔗种植从“靠经验”转向“靠科学”。
甘蔗机械化种植现场
春耕一线是观察农业现代化的窗口。在气象服务联动、农机农艺融合的创新实践中,来宾以全程机械化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更以良种良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2024年全市机收蔗进厂量勇夺全区榜首,66.3万吨的“成绩单”里,藏着现代农业转型的生动注解。
雨水润物,政策润心。当农机穿梭的轰鸣声与蔗苗破土的沙沙声交织,桂中正以“机械+科技”的双轮驱动,在土地上践行“牢记嘱托端稳糖罐子”的责任担当。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