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景概述
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导建设的广西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于2024年启动并运行,覆盖广西全区14个地级市、111个县(区),所属领域为智能农机。项目以“自治区—市—县”三级服务体系为基础,整合北斗高精度定位、机器学习算法及大数据技术,构建全区互联互通的农机智能管理网络。首创“三级联动+云端协同”管理模式,实现农机作业轨迹亚米级监测与动态面积测算,平台累计接入农机作业数据147.3万条,远程监测作业面积1276.6万亩,补贴发放效率提升30%,为丘陵山区农机智能化管理提供示范模板。
二、场景背景与应用
(一)场景背景
全国农机化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广西作为特色农作物主产区,面临丘陵山区农机化管理瓶颈,需构建全区互联互通的农机智能管理网络。《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及广西《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供政策支持。广西农机中心依托三级服务体系和积累的农机化数据,建设广西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旨在解决管理难题,推动农机装备升级与融合发展。
(二)场景应用
平台依托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三级联动管理体系,采用B/S架构并配套微信小程序,实现补贴申办、安全监管、作业监控等业务“一网通办”。核心功能模块包括综合可视化大屏,实时展现关键业务数据辅助决策监管;农机综合管理,涵盖农机、合作社、项目、补贴等全流程管理;小程序端方便用户查询农机信息及补贴进度。
平台综合可视化大屏
平台作业记录系统应用截图
(三)主要技术
运用北斗与物联网技术,通过北斗终端和传感器获取农机实时数据,定位精度±2.5cm,采集频率5秒/次;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等算法构建作业面积计算模型,结合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异常检测,面积计算误差率1.5%以内,异常区域识别准确率92.5%;采用Hadoop+Spark混合架构构建弹性计算集群,关键业务查询延迟200ms以内,系统可用性99.95%;引入GIS技术集成多维信息实现作业场景动态仿真。
(四)运营模式
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户受益”运作模式和“政府补贴+企业运维”可持续发展机制。自治区统筹管理,市县分级运营,推动多方协作,配套微信小程序提供农户便捷服务,累计服务超2万家合作社及数百万农户。
三、经验与效果
(一)经验做法
针对丘陵山区农机化管理瓶颈,依托政策支持,集成北斗定位、物联网、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三级联动智能管理网络,实现农机化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监管。组织管理上,获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提前下达5.94亿元财政资金,与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合作,构建政企协作机制。技术应用上,部署北斗终端和传感器实现精准定位与数据采集,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提升作业面积测算和异常检测精度,采用大数据架构支撑高并发接入与快速响应。运营模式上,创新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维+农户受益”的运营模式,配套微信小程序实现便捷服务。
微信小程序首页
(二)实施成效
经济效益:提升农机利用效率,加快补贴发放速度,降低购置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社会效益:提升农机化工作透明度和效率,实时查询超50万条补贴数据等,提供安全监管和鉴定服务,配套微信小程序极大方便了农民,提高农民满意度。
可推广性分析:技术架构和运营模式适用于地形复杂地区的农机管理、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数据整合及智慧农业试点项目,还可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机械管理。
四、总结与展望
平台通过技术与农业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升级和生产数字化转型;实现农机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调度,推动智慧农业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平台技术架构和运营模式为其他地区和领域提供了借鉴。下一步可将成功模式推广至更多地区和农业细分领域,助力智慧农业全面发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