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西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中占据核心地位,同时其种植与加工产业链还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对广西农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十四五”期间,广西始终将保障粮食稳产增产作为重要使命,紧紧围绕“机、技、人”三大核心要素,全方位发力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为全区粮食安全筑牢坚实根基。
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良田建设、良种创新、良机应用、良法普及以及良制建设融合发展,全力达成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的目标。截至2024年底,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63%,比“十三五”末期提高4.39个百分点,其中机种率54.69%,提高11.46个百分点,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
让农民有“机”可用
农机装备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基础。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引导作用,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纳入成套设施设备补贴试点,把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8款水稻类机具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重点提高水稻机种、粮食烘干等薄弱环节机具的补贴额度。截至目前,全区累计使用补贴资金3.59亿元,支持购买各类粮食生产机具2万余台(套)。截至2024年底,全区拥有粮食初加工机械100.47万台,谷物联合收获机3.94万台,水稻插秧机2.37万台,为水稻生产机械化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
在支持新机具研发推广方面,广西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实施农业农村部2025年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计划投入360万元支持研制水稻有序抛秧机。同时,指导区内农机重点企业生产研发适宜广西粮食生产的烘干机械。例如,广西久谷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5款循环式粮食干燥机累计销售334台(套),销售额达3400万元,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
强化试验鉴定服务也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的重要环节。广西着力提升试验鉴定能力,积极服务区外先进农机装备入桂。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鉴定站具备18种粮食生产机具的鉴定能力,累计完成粮食生产机具推广鉴定99项,其中水稻插秧机53项、谷物烘干机38项、育秧(苗)播种设备6项、抛秧机及粮食清选机各1项,为农机装备的质量和性能提供了可靠保障。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让作业有“技”可依
先进适用技术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为此,广西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技术体系,开展水稻直播试验示范、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新技术试验示范等工作,总结形成了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械烘干模式等4种适合广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模式,制定下发《水稻机械种植技术指导意见》等4种技术模式,推动出台《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规程》等2项地方标准。研究成果“广西机插水稻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为水稻生产机械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加强典型创建推广方面,广西抓好典型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先后支持贵港市及灌阳县等14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县),数量稳居华南地区首位。累计投入自治区财政资金近1亿元,支持建设69个集水稻育插秧、烘干、仓储、加工为一体的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覆盖45个县(市、区),基地总面积8.15万亩。仅2024年就完成水稻耕、种、管、收、烘干环节机械化服务面积70万亩,直接及辐射带动总经济效益16.14亿元。
创建智慧农业场景是广西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又一亮点。广西联合罗锡文院士团队在贵港市港北区建成广西首个水稻智慧农场,单季产量突破每亩550公斤,超过全国谷物单位面积产量15%以上。借由这一成果的珍贵契机,广西首次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在项目所在地召开2024年全区智慧农业、农机应急救灾现场推进会,为智慧农业在广西的推广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专家技术服务也是广西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西持续组织自治区、市、县三级专家指导组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通过现场会、对比试验、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持续提高农机手职业技能。目前,广西已有9人获评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同时,深入实施粮食节约行动,全力抓好机收减损。2024年,全区水稻机收平均损失率1.86%,比国家控制指标低0.14个百分点,成效突出。
着力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让农田有“人”来种
社会化服务是解决“谁来种田”问题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广西持续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累计投入自治区财政资金1800万元,支持建设星级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3个、机棚库29个。将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主体力量,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全程机械化 + 综合农事”服务等新方式,努力解决小农户水稻生产难题。截至2024年底,全区拥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846个,年作业服务面积1507万亩,服务小农户100万户,作业收入达12.15亿元。同时,广西全面总结率先突破水稻机械化移栽瓶颈问题的经验做法,遴选17个育插秧技术娴熟、成本质量控制好、服务覆盖能力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典型案例在全区推广,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抓好重要农时生产是发挥农机作用的关键。广西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广泛开展“百万农机闹春耕”“百万农机促双抢”等活动。累计组织干部、技术人员下乡49.7万人次,培训机手、维修工28.98万人次,检修各类农机具853.6万台次,组织投入农业生产的农机具达1965万台次,完成机耕面积4.34亿亩,机播面积1.36亿亩,机收面积2.49亿亩,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高效进行。
强化应急救灾能力也是广西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按照“建在平时、用在战时”“平战结合”的原则,广西建立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农机应急服务全覆盖。2024年,全区已建成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324个,拥有各类救灾机具8223台(套),完成抗旱灌溉面积58.84万亩、抢排积水面积16.4万亩、抢播补种面积5.21万亩、抢收面积34.58万亩、抢烘粮食2.41万吨,有效应对了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处了解到,下一步,广西将继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水稻生产装备水平提升,有力推动全区粮食生产安全发展。一是加快构建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形成合力协同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集成配套。二是用好强农惠农政策,支持经营主体建设农事服务中心、购买先进适用新机具,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为小农户开展“代耕代育、代插代管”等形式的机械化作业服务,解决“无人种田”难题。三是组建各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专家指导组,实行巡回指导、分片包干、深入一线,切实加强重要农时、重要生产环节、农机维护维修、机收减损、农业防灾减灾救灾的技术跟踪指导。四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省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汲取专家智者的智慧,加快推进广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