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中心

创建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 助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2025-08-15 09:21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     作者:农娟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总体情况

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粮食生产的工作部署,实施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建设项目。2023年以来,共创建了69个集水稻育插秧、烘干、仓储和大米加工能力于一体的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配套开展8.15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带动全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助力全区粮食生产提单产增效益。

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

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实施

科学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的选址与建设规模,重点布局在全区45个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实施项目建设,目前已覆盖重点县26个、占比超过57.8%。

规范项目建设。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建设规范(试行)》,确保每个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具备育秧2000亩/季、烘干30吨/批、仓储容量400吨、大米加工20吨/天以上的能力。

强化资金扶持。积极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2023—2025年,争取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9865万元,为区域水稻产业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技术支撑。依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专家指导组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率先推广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水稻有序抛秧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装备。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区域水稻产业中心经营管理、技术人员和农机手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支懂农业生产、会农机操作、善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在柳州市柳江区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调研

示范带动成效显著

加快补齐装备短板,提升机械化水平。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项目新购置插秧机、烘干机等各类机械2995台套,新增工厂化育秧能力20.37万亩/季、烘干能力8671吨/批,加快补齐广西水稻生产机械化机种、烘干短板,提升机械化水平。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创新“保姆式”和“订单式”等服务模式,推广代播种、代机收、代烘干、代加工、代销售等统一服务模式,解决了“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难题。2024年,开展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面积约70万亩。

农机农艺结合,提升粮食单产。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水稻增密增穗、一喷多促等农艺技术的融合,以“四良”融合推进技术到位率和农机装备匹配度提升,为实现粮食大面积提单产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产业化发展,提升经济效益。推动优质粮源基地建设,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稻米品牌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一都米”“福龙圩”等30多个具有广西本地特色的优质稻米品牌。2024年实现大米加工销售26.2万多吨,产值16.14亿元。

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提升应急救灾能力。坚持“平战结合,以平养战”,把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纳入全区农机应急救灾作业服务体系,探索灾害性天气下的抢种、抢收及烘干服务模式,重点提高稻谷烘干应急保障能力,成为广西粮食生产应急救灾机械化作业中坚力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