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象州象仓米业有限公司依托“桂中粮仓”资源禀赋,围绕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路径。通过实施“机械化+数字化”双轮驱动战略,组织打造区域性水稻产业数字中心,构建“市场引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施创新“六统一”管理,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7%以上。走出了一条以机械化赋能产业升级、以新模式带动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民增收。
一、基本情况
广西象州县象仓米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2月,同时控股广西象州象仓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广西象州象仓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水稻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业务。自公司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的中坚力量作用,年经营收入达2000多万元,实现了粮食增产、企业营收、农民增收的目标。制定有健全的公司章程、合作社章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一)经营主体的加工服务能力和服务辐射面积。建设1个1360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基地内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100%。2024年完成水稻耕育种管收烘干等环节生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面积1.284万亩。
(二)机械化生产装备配置、投入资金情况、人员配置及教育。公司目前育秧能力达单季7000亩、已建成低温谷物仓储仓28个、仓储能力4000吨、烘干能力200吨/批次,一座日加工能力240吨的大米加工厂、包装车间200平方米,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管理。公司固定资产原值2011万元,公司现有员工56名,其中大专学历以上9人(党员4人)、一线员工47人。
二、经验做法
(一)一个引领,布局产业宏伟蓝图
广西象州县象仓米业有限公司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谋划布局,立足“桂中粮仓”资源优势,围绕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实地考察、征求意见,梳理符合实施水稻“六统一”管理模式的地块及面积底数,确定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首先在横桥、白崖村等连片区域实行社会化服务1.1万亩,形成示范引领布全局、一村带数村、多点连成片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进村入户等方式宣传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优势与相关惠民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累计召开会议9次,入户动员及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

机械化耕作

机械化育秧

机械化种植
(二)一个龙头,推动品牌走向市场
广西象州县象仓米业有限公司依托“象州香米”品牌建设,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大力引进走在了前列的来宾市龙头企业广西象州象仓米业公司进驻发展兴业,打造万亩高品质水稻生产示范区,实施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标准化建设和产品加工、品牌包装、物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促进粮食生产水平的全面提档升级,初步形成“市场引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格局。同时,依托电商平台,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优质优价,以全新的形象打造升级象州大米品牌。2024年公司大米扩销至广东、福建、海南、贵州等省份。

机械化管护(无人机飞防)

机械化收获
(三)二个关键,实现服务有机融合
抓好科技链:公司在县农机中心指导与支持下,建设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实现耕、育、种、管、收、烘、加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7%以上,真正在实现了解放双手种粮。全镇基地拥有专业合作社14家,大型烘干机12台、大型水稻生产作业机械30多台,带动水稻种植大户42户,为基地内提供了优质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专业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
抓好政策链:公司积极争取整合支农项目资金共971万元,用于配套完善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育秧生产线、烘干设备以及农田高标准水利建设。社会化服务参与政策支持统一机械化耕作补贴150元/亩,统一品种育秧补贴120元/亩,统一机械插补贴100元/亩,统一机械收割补贴100元/亩,统一谷种补贴72元/亩。依托专业技术优势,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打造合理的产业规模格局。

静态烘干机

自动进出粮系统

仓储中心

大米加工中心

大米包装机
(四)六个统一,新模式抱团共发展
公司主动出击,积极创新,以横桥、白崖村为试点,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化散为整,以点带面,率先探索农民入股土地分红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行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收购、统一品销。基地产量同比增长10%,实现横桥村集体经济增收突破100万元。农户以土地形式入股,每股年分红(两季)达1600余元,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机械化率,联农带农实现“坐等收粮”的幸福感。同时,返聘农民参与田间管理,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联农带农,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全区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象仓系列品牌大米
三、取得成效
(一)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一是降低成本。工厂化育秧比传统人工育秧节约种子1公斤以上,按种子平均价格每公斤30元计,则亩降低成本30元;工厂化育秧商品秧每亩人工成本120元,人工育秧每亩累计用2个工人,日工资按100元计,亩人工成本200元,则每亩降低成本80元。
二是加工增值效益。商品稻谷市场均价每公斤3.4元,按每公斤稻谷加工得整精米0.60公斤,大米平均市场价每公斤7.0元计,每公斤稻谷加工增值0.8元,平均亩产量按400公斤计,则亩增值320元。
两项合计可实现亩节本增效430元。
(二)社会效益作用明显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核心区261户农户每股年分红(两季)达1600余元,辐射区拓展至潭村、崇山、百崖等村屯,惠及农户2000多户。此外,外出务工人员和弱劳动力人口也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分红,既提高收入也使闲置土地能够得到灵活充分利用。同时返聘农民参与田间管理,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21岗位,月工资2000元以上,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机械化的生产解放了劳动力,让农民有更多时间从事其他产业,提高了生活幸福感。
(三)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六统一”管理模式,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降低粮食的农药残留,秸秆粉碎还田,既减少环境污染,又改善土壤,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农业及绿色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