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沙里瑶族乡大坝的4000余亩晚稻褪去青绿,悄然换上“黄金甲”。微风拂过,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层层叠叠的稻浪如金色绸缎般起伏舞动。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稻香,仿佛大自然奏响的丰收序曲,为这片田野平添几分灵动与惬意。

金色稻田
连日晴好,正是抢收好时机。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人人脸上洋溢着喜悦,手脚麻利不停歇,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在田野间铺展。“轰隆隆,轰隆隆……”十几台收割机如“铁牛”般在金色稻浪中往来穿梭,割稻、脱粒、装袋,一气呵成。金黄的稻谷顺着输送管哗哗倾泻,不一会儿就将农户备好的袋子装得满满当当。

群众在田间检验收获的谷物
“今年我种了20多亩,今天开镰,估计能比去年多收15%,这下心里踏实了!”当地群众肖高栋手捧刚收的稻谷,仔细端详,颗粒饱满,色泽金黄。他笑着说:“先留足一家人的口粮,剩下的都卖给合作社,省心又划算!”
这沉甸甸的丰收,不单靠天时,更有科技与政策的“双保险”作为坚实支撑。沙里瑶族乡推行“党支部+协会+基地+农户”模式成效显著,今年全乡水稻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选用的野香优、中浙优8号等优质品种,从源头上就瞄准了高产与优质。
“要牢牢守住‘粮袋子’”沙里瑶族乡人民政府副乡长王丰广介绍,从育秧插苗到田间管理,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施肥、防治病虫害,免费提供连飞防作业等。收割季节,乡里协调农机合作社调集10台适应山地作业的收割机,并落实农机补贴,农户既节省了成本,效率又成倍提升,“粮袋子”牢牢守住。

收购机在田间穿梭作业
据悉,沙里瑶族乡与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组建农技服务队,从选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坚持生态种植,全面使用有机肥,推广烟稻轮作模式。这样种出的大米,天然自带香气,品质有保障,销路自然不愁。
好米更需卖好价。沙里瑶族乡致力打造“沙里生态大米”这一金字招牌,成立凌云县壮鲜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借助“凌云好货”等官方电商平台,依托广西壮志凌云文化传媒公司、县供销社、广西交投集团等第三方进行多渠道推广铺货,推动瑶乡泥土芬芳的优质大米远销北京、上海、浙江等多个省市。
据了解,今年沙里瑶族乡稻谷产量预计达3849.6吨。如今,“沙里生态大米”产业不仅是当地农户的“钱袋子”,更成为增收致富的“金名片”。从田间机械化高效收割,到产业链上的品牌赋能,这一穗穗沉甸甸的稻谷,既守护了粮食安全,也映照出农民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双赢答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