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中心

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④ | 提升机械化服务能力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2025-11-04 08:3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摘要:梧州市苍梧县沙头镇阳光农机专业合作社以粮食种植为主线,积极推进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策略,坚持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了“水稻全程一体化”和水果基地,可提供机械化耕、种、防、收,集中烘干、稻米加工,甚至包装、物流等环节,使农机各环节生产加工服务走出了专业化步伐。近年来,合作社引导社会资本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打造“桂上堡”大米品牌,提升粮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商品率,增加广大农民种粮收益,使农民重新回到希望的田野上。

一、基本情况

苍梧县沙头镇阳光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2月16日成立,位于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了“水稻全程一体化”基地和水果、蔬菜基地,带动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目前,合作社拥有机库棚1100平方米,拥有中型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各类农机78台套,建有1024㎡钢结构水稻育秧厂房1座,育秧播种线1条,季供秧能力2000亩,粮食烘干机7台套,烘干能力150吨/批次,大米加工生产线1条,加工能力50吨/天,粮食仓储容量810㎥,仓储能力400吨。该合作社每年不仅对本区域的农业生产进行社会化服务,还面向周边乡镇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是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引进示范推广,农机维修、机械植保统防统治、粮食烘干与综合农事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农机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8年被评为梧州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仲强2018年至2021年连续多年评为自治区和梧州市“种粮大户”,获得2018年、2021年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2022年12月推荐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2023年12月获得自治区“十佳农机应急救灾保障服务组织”;2024年3月入选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2024年3月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授予“八桂农匠”称号。

二、经验做法

(一)创建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推进农机装备走上新台阶。在发展初期,合作社主要以水稻插秧、收割作业为主,效益较低。在县农业、农机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对新兴服务环节有的放矢增添设备,达到资源节约、利用充分的目的。建设了育秧工厂,拥有播种流水线、碎土机、供盘机、叠盘机、蒸汽发生器、催芽室、乘坐式插秧机等,具备单季育秧能力2000亩,新购置高效无人植保机1台,开启全县无人机植保、播种、施肥新篇章。2024年,完满完成了梧州市苍梧县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建设,中心占地5628.55㎡,包括烘干中心、育秧中心、仓储中心、加工中心、机棚库、炼秧场地以及办公室。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推广订单粮,通过深耕、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生产,为生产绿色标准化稻米提供了有力保障。2024年水稻种植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10000多亩;谷物烘干批次590吨;大米加工能力日加工50吨,销售大米400吨,产值200万元,联农带农增加农民收入。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团队服务本领。在苍梧县农业、农机管理部门的帮助下,合作社准确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建设开拓能力强、技术精湛的队伍。既有爱农机、善钻研、技艺精的“农机工匠”,又有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农技专家,还有善协调、懂管理的合作社成员。苍梧县沙头镇阳光农机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参加农业农村部、自治区和梧州市的各类技术培训,参加各类农机、无人机操作培训及考证,参加全国、全市各类农机大赛,取得2021年广西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暨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农机驾驶员技能比赛获评“优秀选手”;2021年广西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平稳“广西机收减损之星”;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四、第五届全国农业标业职业技能大赛农机驾驶参赛全国第57名,极大地提高了各类农机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

(三)开展社会化服务,开辟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合作社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发展经营主体和服务队伍的能动互补作用,积极与农户开展产业生产服务,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引导周边农户将水稻的生产和管理托付合作社,形成代耕托管模式。接单业主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服务需求,解决老百姓农作物“生产难、运输难、储存难、加工难、销售难”的问题;通过宜机化改地,为业主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减少农业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同时,提升农业生产托管对小农户服务的覆盖率。2017年至2024年在苍梧县沙头、石桥、岭脚等镇租用水田建设建设优质水稻、推广秸秆还田和“稻—稻—绿肥(马铃薯)”生态农业技术基地3000亩,种植“野香优”系列品种和“湘两优900”“丰田优553”“壮香优1252”等优质良种,以富硒高产形式管理,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科技种田水平高,2019年至2024年粮食每造单产790公斤以上,年亩产(早晚两造)达1580公斤,年总产量553吨,取得了“吨半稻”的示范效果。

(四)加快提升农机应急救灾能力,护航农业生产。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进一步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装备支撑,合作社挂牌成立苍梧县阳光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纳入全区农机应急救灾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了苍梧县农机服务体系,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有效提升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2025年春耕期间,由于干旱灾情严重,阳光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抽水灌溉农田抢险救灾工作,使春耕生产期间旱情得到了缓解。

(五)各环节机具图片

育秧大棚

烘干中心

大米加工中心

机械化插秧

机械化植保

机械化收获

开展抗旱救灾

三、取得成效

(一)经济效益

建成“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集粮食机耕、机械化种植、机收、烘干等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能力的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了最大经济效益。工厂化育秧商品秧120元/亩,人工育秧成本200元/亩,则每亩降低成本80元。加工增值效益,商品稻谷市场均价每公斤3.4元,按每公斤出米率65%计,得整精米0.6公斤,大米平均市场价每公斤7元计,每公斤稻谷增值0.5元,平均亩产量按400公斤计,则亩增值200元。两项可实现每亩节本增效280元。

(二)社会效益

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有利于推进东安片水稻产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和全产业链发展,有利于区域性水稻产业链的形成和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周边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种植技术水平。尤其是烘干中心可避免稻谷传统晾晒容易霉变所造成的损失,确保颗粒归仓,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作社不断提升救灾应急能力,发生灾害时,优先服从各县(市、区)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调度,开展应急救灾农机具检修,能够开展干旱抢浇、农田积水抢排、倒伏作物抢收、湿粮抢烘、灾后抢种等本地农机救灾作业及应急救灾跨区支援服务。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苍梧县遭遇罕见干旱,合作社出动抽水设备和应急救灾的机具,参与抗旱灌溉、抢种及病虫草害防控等机械社会化服务78台(次),面积共1万亩。

(三)生态效益

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有机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以“订单农业”为纽带,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发展目标。项目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达到作物病虫害精准预测与综合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与农药包装袋对环境的污染;组织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增加耕地有机质含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节约了农业生产投入,有效减少了秸秆与施用化肥引起的污染,增加生物种类多样性等,有利于环境保护,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