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 | 手机一点,广西“滴滴农机”让农活“一键搞定”

2025-11-25 08:30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作者:王克础   陈  露   李志农 肖广荣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冬日的桂中大地,蔗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甘蔗的清香。

11月18日,象州县象州镇沙兰村委南山湾村的甘蔗地里,种植大户谭桂芝站在田埂上,轻点手机屏幕,一条收割需求即刻发布。几分钟后,几位农机手同时报价,作业记录、用户评价一目了然。最后,她与该县一统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钟思业洽谈成功,由对方承接这片160亩甘蔗地的收割业务。

“像打网约车一样方便!”谭桂芝的笑容里,映照着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

工程师和糖厂工作人员在一起交流“滴滴农机”平台操作流程。记者 王克础 摄

11月5日,广西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出“滴滴农机”功能,让6000多台农机“触网”接单,农户与农机手通过微信小程序精准匹配,传统农业正悄然迈入指尖调度的智慧时代。

“铁牛”秒变“网约车”

“平台内置AI算法,能根据作物类型、地块位置自动派单,像网约车一样精准高效。”在来宾市兴宾区三五镇广荣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需求工程师张则昊指着大屏幕介绍。

技术团队现场演示时,合作社理事长莫丽荣连连赞叹:“以前找农机得靠人脉碰运气,现在发布需求,系统直接推送附近农机手,效率翻了几倍!”

“滴滴农机”的智能调度背后,是云计算、大数据与GIS技术的深度融合。平台整合了农机作业轨迹、农户历史需求等数据,通过算法模型动态优化匹配效率。

榨季到来。记者 王克础 摄

记者走进来宾东糖石龙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装满甘蔗的大货车,沿着道路侧边依次排开,一辆紧接一辆,秩序井然地等候驶入甘蔗卸货区。农务科科长覃干深有体会:“糖厂每日压榨计划与甘蔗成熟度同步上传,农机手接单后沿系统规划路线作业,从地头到工厂无缝衔接。”今年,该公司机收蔗量达8.4万吨,机收水平提升至15%。

自治区农机中心标准与信息化部副部长范雨杭表示,“滴滴农机”平台通过小程序实现“找农活、找农机、找帮手”三大功能,成功破解了“有机无活干、有活找机难”的难题。

“平台还嵌入了AI问答助手、农机补贴查询等功能,未来将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智慧农机一张网'。”范雨杭说,目前平台已接入一拖、沃得等企业6000多台农机数据,数据同步机制持续优化,确保供需匹配的实时性与准确性。

市场化机制供需双赢

11月20日,南山湾村甘蔗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2台大型甘蔗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发出隆隆轰鸣,一旁的3台甘蔗转运车同步协作,将收割后的甘蔗快速转运至大型运输车辆上。金黄的甘蔗秆在收割机的作用下整齐倒下,整个流程衔接顺畅、井然有序。

“过去找活得跑镇上蹲点,现在打开手机,农活自动推送。”成功接单的钟思业感慨道,“如今合作社社员更加有信心了,通过平台接单让设备利用率最少提高了30%以上,‘闲机’变‘忙机’,年收入显著增长。”

甘蔗除杂中心在工作。 记者 王克础 摄

钟思业介绍,一台甘蔗联合收割机每日可完成约60吨甘蔗的砍收任务,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砍收的20倍。

记者走进甘蔗田,道路两侧的甘蔗秆挺拔高耸,叶片随风轻摇。收割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让人满心振奋。甘蔗枝叶随收割机行进之势纷纷扬起,向空中四散飞溅,宛如礼炮绽放的银花。

谭桂芝站在田边,满意地看着机械化作业场景说,现在有了“滴滴农机”平台,找农机干活能比价选择,再也不用被动接受价格了。

莫丽荣用更生动的方式描述了这一变化:“有了滴滴农机后,机械机手空闲时间少,一个月没几天在家,除非下雨天。”这番话道出了平台给农机手工作模式带来的根本性转变——从“等活干”到“活找人”,农机使用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三五镇作为来宾市兴宾区农业大镇,集群布局多个农业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带。三五镇党委书记蒙杰维说,广西“滴滴农机”操作简单,很受群众欢迎,有效对接了农机供需,解决了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用”的难题。

智慧转型加速农业发展

11月5日,在"智汇八桂·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与自治区副主席许显辉共同按下"滴滴农机"上线按钮,标志着广西智慧农机建设迈入新阶段。

来宾市农机中心主任韦壮指出,“滴滴农机”在来宾试点以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以农机合作社、经销商、种植大户、制糖企业等群体作为重点宣传对象,高效推动了平台的落地应用。

截至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达2000多人,其中试点来宾市注册用户1004人,占来宾市农机合作社社员人数的60%,来宾市成功促成线上订单10多单,累计作业面积超过1万亩,涉及金额约430万元。2025/2026榨季来宾市预计机收糖料蔗达63万吨,机收水平达12%。

在来宾市开展的22场专题培训中,近千名农户现场学习平台操作。兴宾区农户黄大力举着手机兴奋地说:“作业面积自动测量,工钱实时结算,再也不用担心扯皮了!”数字化服务模式正迅速渗透田间地头。

范雨杭透露了下一步发展规划:自治区农机中心将大力推广平台应用,加强农机人才培训,吸引更多青年力量。深化智慧赋能,智能推送农机维修、气象预警等服务;强化政策与服务保障,通过信息化监管确保补贴资金精准高效落地。

手机一点,收割机很快到地头。 记者 王克础 摄

平台不仅实现了“农机不闲置、机手不误工、帮手有活干”的目标,还促进了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转型。随着广西农机智慧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传统农业正焕发新生机。

从靠天吃饭到指尖调度,从“铁牛闲置”到“全网抢单”,“滴滴农机”平台的应用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像一条纽带,串联起农户、农机手与企业,让碎片化的资源在云端汇聚成高效协同的智慧网络,以创新之笔书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