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专栏 > 农机论坛

浅谈河池市桑蚕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和建议

2016-08-23 09:11     来源:河池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刘俊 姚正行     作者:河池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刘俊 姚正行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一、河池市桑蚕产业现状

近几年来,河池市桑蚕业发展迅速,2015年1月-11月,全市桑园面积达5.29万公顷,蚕丝产量0.55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80%和2.50%。被商务部确认为“东桑西移”基地。2015年,河池市的桑蚕生产规模、桑园面积、鲜茧产量、桑蚕生产总产值、蚕种生产量、蚕种饲量、桑蚕良种覆盖率、方格簇养蚕率等8项指标排在广西第一,其中桑园面积、鲜茧产量已连续9年稳居广西第一位。为改变桑蚕业粗加工产值不高,造成资源浪费的状况,河池市引进多家丝绸企业,对蚕丝进行深加工生产丝绸。目前,全市茧丝绸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9家,装配自动缫丝机300组,装机量和缫丝生产能力均占全区总量的1/4,年产蚕丝5460吨,销售收入达18.7亿元,位居广西首位。

经过农机部门的多年努力,目前河池市桑蚕生产机械化程度有了长足发展。在桑树种植环节,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大面积地块,机械化开沟、深耕、深松作业率达到80%;在伐条环节,背负式伐条机使用率达到70%以上;在蚕房管理环节,养蚕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省力化养蚕车、机械化自动上蔟装置的使用;在桑枝的综合利用上,全市桑枝食用菌年生产能力已突破1亿棒,在桑枝食用菌生产加工环节,桑枝的粉碎、消毒已经全面实现机械化,菌棒管理上机械化控温、喷淋技术逐渐普及,桑枝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河池市延伸桑蚕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和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

虽然,桑蚕产业已成为河池市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但在很多生产环节上主要还是以手工劳作为主,这一因素严重制约了河池市桑蚕产业的发展。

二、河池市桑蚕产业生产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没有连片整合,农业机械难以实现大规模作业。桑园种植护理的机械化作业主要包括开行、培土、施肥、摘叶和伐条等,而河池市的桑树种植地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小块且分散,由于大部分土地几乎没有连片整合,从而限制了大型机械的使用。目前全市在开行、培土、深耕、深松的机械生产环节上,还主要以小型农业机械、畜牧耕作的方式为主,机械化作业程度低。

2、种植农艺不标准、不科学、难以适合机械化作业。河池市多数农户在种植桑树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农艺标准,由于受到传统“多种多收”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户种植桑树的行距比较窄,多数在50厘米-70厘米,大大制约农业机械的田间作业。目前,河池市的桑园管理中没有机械化中耕培土,施肥作业仍然采用人工抛洒方式,浪费了大量的肥料和人力的同时,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桑园管护方式粗放落后。

3、桑蚕养殖以散户为主,养殖规模小,作业机械化水平难以提高。近年来,随着河池市年轻人外出务工数量的逐年激增,在家养殖者多为老年人,从而对新型机械的使用上存在一定局限,不易于接受。且养殖以散户为主,养殖规模较小,而新型养殖机械的生产设计主要偏向适用于大地块、大蚕房,加上农户对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又有所局限,因此在桑园及蚕房管理上,农户都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购买机械,生产管理模式仍然处于粗放、落后的现状。

4、桑蚕产业分工仍为初期,劳动效率低。随着河池市桑蚕产业的迅猛发展,在生产分工上逐渐出现细化的趋势。出现有专门小蚕共育、专门采摘桑叶、专门砍伐桑枝、专门种植桑树等分工,产业分工细化不仅能有效提高作业机械化,降低劳动成本,还能提高生产质量,在专业、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实现了省时、省事、农民增收的效果。然而,全市的桑蚕生产分工只为初级发展阶段,更多的农户仍然选择“一手包办”的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由于各自生产环节的不统一,出现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养殖风险高等问题。

5、桑蚕生产机械化发展不均衡。 宜州、环江地区是河池市桑蚕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经过20多年的种养技术沉淀,宜州、环江地区在桑蚕生产机械化方面也逐渐走向成熟,在全市范围内使用机械化作业程度也较高。然而,本市西部的东兰、凤山、巴马等地区的作业方式仍然以传统人工作业为主,机械化程度很低,经过实地调研,河池市西部地区农户对各种养蚕机械的认知仍处于空白状态,这种东西部机械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也严重制约了河池市整体桑蚕产业的前进。

三、推进河池市桑蚕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1、加强土地流转,多渠道支持,鼓励合作社发展。据调查,目前河池市多数养蚕农户多为散户为主,种植地块少,养殖数量少,即使造价低廉的养蚕农机,这部分农户也不愿购买。养蚕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对桑蚕生产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作用至关重要。

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土地流转整合,创造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条件,同时在财政、税收、融资担保、土地、工商、用电、交通等多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充分支持。只有政府的多方支持,才能优化桑蚕业的经营模式,也才能提高蚕农信心,稳固整个桑蚕产业发展大局。

2、引导农户种植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桑园及使用适合机械化作业的蚕具。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创造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农艺条件,解决目前在桑园管护环节上农机无法下地作业的问题,同时在蚕具使用方面,推广使用木质方格簇。政府应该重视建立桑蚕生产标准化作业的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桑园种植标准化,使用蚕具统一化、蚕房管理机械化的示范的宣传辐射,提高群众对标准化、机械化的认识。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加强农机农艺相结合,农业部门应该加强培训和宣传,制定出一套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艺标准并推广示范,把群众“种多得多、能省就省”的观念纠正过来,让更多的机械化参与种养作业环节,有效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强度。同时,政府从财政上对木质方格簇及蚕房省力化的农机适当补贴,刺激群众购买,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全市桑蚕产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3、鼓励和引导产业细化分工。种桑养蚕产业的细化分工不仅可以加强土地资源整合,降低农户养蚕的风险,提高社会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有效降低了机械化的投入成本。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扶持政策以鼓励广大农户进行产业细化分工,同时农机部门和科技部门积极开展农机作业宣传示范推广,鼓励农户在生产环节上做专、做细、做强。

4、加强宣传和示范引导,做到本市的桑蚕生产机械化技术的西移。建议在政策、资金向本市西部地区有所倾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河池市西部地区桑蚕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同时,河池市农业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和引导,不能仅限于宜州范围,在种桑养蚕情绪高涨的河池周边地区,建立多个示范推广基地,有效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技术革新。

5、鼓励民间农机创新,构建农机民间研发工作的长效机制。农机科技创新工作事关农机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农机民间研发也是农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农民中的能工巧匠能有效针对农事活动中某一方面热点、难点进行研究,从而制作出相关机具的改革与制造,有效的为新产品、新机具出现提供了素材和一手资料,为农机研发和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农机部门和科技部门应当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对桑蚕产业某些关键环节的机械生产设立创新基金,推动桑蚕产业机械化的研制创新工作。

6、加强交流,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桑蚕产业在河池市是刚起步的产业,很多农艺和农机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近年来“东桑西移”,广西的整个桑蚕产业占到了全国的70%,但是整个产业链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机械化程度很低。我们应当走出去,加强和桑蚕产业发达地区交流学习,消化吸收先进地区桑蚕产业的农艺和农机技术,少走弯路,走出一条适合河池市桑蚕产业机械化的道路。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