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规模化加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采用大型农机作业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当前国内农机制造企业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做好产品,用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最近,笔者在东北调研时发现,大型农机装备因为作业效率高,深受种粮农民欢迎,市场需求强劲。东北地区是“中华大粮仓”,也是国内外大型农机必争之地。然而,部分国产大农机性能不稳定,影响作业效率和质量,难讨得用户欢心。国产大农机亟须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更好赢得用户信任,稳固自身市场地位。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减少,“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助于问题缓解。2020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小麦、水稻和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率分别超过95%、85%和90%以上,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双季稻栽植、粮食产地烘干等环节和丘陵山区机械化尚有不少短板,限制了粮食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的高质量发展。
在土地规模化加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采用大型农机作业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大型农机作业效率高,1台六行大型播种机比1台两行播种机机械作业效率能提高3倍,相当于节省2个农机手、2台拖拉机和2台播种机。如果1个农机手一天的工资300元,那么减少2个农机手,一天就能节省劳动力成本600元。如果按照一年农机作业时间30天算,1台六行播种机比1台两行播种机节省劳动力成本1.8万元。
从实践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市场具有导向作用。2018年以来,国家加大对高端机具、智能装备包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以及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离田等绿色高效装备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对大型农机推广起到了助推作用。而且,国家明确把进口农机纳入补贴范围,这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农机公平竞争,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在市场需求带动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国产大农机在研发制造技术、质量、外观设计等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在大型高端农机市场争得一席之地,改变了进口农机长期垄断高端农机市场的局面。但与进口农机相比,大型国产农机核心技术特别是发动机、变速箱、电液系统、车桥、驾驶室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产品质量是决定市场竞争胜负的关键。从用户体验看,他们更看重农机质量好不好,性能稳定不稳定。然而,国内一些农机制造企业习惯性使用低价竞争手段抢占市场,对产品质量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新的农机产品投放市场以后,即使暂时赢得了市场,如果质量不过关,性能不稳定,最终会输了口碑、丢了市场。当前国内农机制造企业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做好产品,用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提高农机质量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解决的。国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做好农机产业规划,加强大型农机研发投入,为农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要不断提高农机研发水平和制造能力,争取早日全面掌握发动机、变速箱等农机核心装置和整机可靠性技术,提高大农机产品质量和性能稳定性,并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提升农机制造水平。
提高国产大农机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品种选育、栽培制度、产后加工与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差,或者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都会影响大型农机作业质量。这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协调,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作业质量,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